里長伯羅西 人生選擇之 從台灣到英國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藥劑學博士候選人 KCM 專訪
寫在前面
從今年三四月開始撰寫網誌,我一直抱持著很寬廣的心情介紹各種美好的體驗和服務,希望可以推廣品質佳理念好的東西給朋友們。最近真的做得很開心,更加入了一些我的醫療藥品本業的文章,反應更令我感動,真的幫上很多人,也謝謝大家不嫌棄願意接觸我的部落格和粉絲頁。
最近受一位大學同學的啟發,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醫師的本業,朝自己最熱愛的文學創作領域前進,更前往英國電影學校繼續深造。這樣子的毅力和決心再再讓我感動,也開始反思到底生命跟生活,到底該怎麼樣同調和鳴綻放?
因此我想到一個新計畫,預計撰寫一系列的文章探討每個人在不同領域中,不同的人生故事和選擇。和一般成功人士專訪不同的是我的採訪對象限定在二十五歲到四十歲之間,在各大領域小有成就,這樣的故事比起成功企業經營更熱血也更實在。透過介紹從學生時期開始直到就業前的人生演進,帶給高中生或者大學生更多不同面向的經驗分享。
其實除了茫然不知道未來的學生以外,也許很多大人還困在自己不快樂的生活中,日日夜夜思考生命的意義卻不知道該怎麼走出第一步,我希望這個系列可以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和自己不同的生命際遇,進而啟發他們新的方向,就像是我的同學的新書啟發我一樣。
———————————————
誰是KCM
KCM 是我的大學學伴,一起在北醫藥學系鬼混了四年,這樣一算天啊認識十幾年了
年紀又曝光了,不過想來覺得很神奇,臉書對於我來說真有意義,這物串起了很多很多本來以為一輩子不會再相見的緣分。
單取中文名三個字的英文字首,KCM是當年BBS的帳號,我當時很幼稚總是叫他梅大頭,現在想想卻覺得太愚蠢只敢叫梅大。更無聊的還有一件事情,雖蠢總是要拿出來講講,大概更能襯出他的好個性。當時在北醫裡帥氣的梅大交了女朋友,我見到面都要說,女朋友勒在哪裡,也許是每次被我問逼煩了,他有一次大喊說,在我內褲裡啦!
只能說胡鬧習慣的我也是敗下陣來,從此不敢再大聲喊叫這個話題。
畢業以後除了同學婚禮見過一次,也沒在接觸過,對梅大的印象就停留在很高很帥很愛爵士樂,熱愛他的小號,個性很好,被瞎鬧也沒關係的好男孩。
再次遇到梅大已經是在網路上,跨過一大段空白,梅大的狀態顯示在英國做研究。我覺得很帥氣,因為透過他的鏡頭(對,除了爵士樂以外,這位文青哥也喜歡攝影),我可以看到除了戲劇鏡頭以外,更多不同的倫敦,還有實驗室的模樣,接著他的研究作品攝影得了WIA獎,成了2016年英國年度最佳20科學照片。
這次我的新計畫一出來,馬上屁顛屁顛地傳了訊息問他可否可否,參與我的計畫。他這麼好個性的當然也是滿聲說好,他補充,只要照片上把他的眼睛用黑線遮住就好。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見渺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誤)。”
因為時差的關係,打消了本來跨國連線的念頭,在梅阿宅的建議下,我們透過鍵盤一點一點補足過去的故事,我戲稱這應該會是最長的一段訪談,一千零一夜的路線。在交換一整排的問與答以後,隔天他又補充了一整段的故事,這才發現找他真的是找對了。
其實在藥學系裡面,還有分很多種領域,目前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臨床的藥師,負責調劑核對處方,發藥和提供藥品衛教等等的服務。但是梅大卻選擇了最冷僻生硬的藥劑學,在台灣經歷曲曲折折以後,目前在倫敦就讀博士班。
想想覺得照他說的小時回憶,其實迂迴後回到原點是合理的,他說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渺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小時候每天抓蝌蚪來看,聖誕節還要了把放大鏡當禮物,每天喊著要當科學家,這樣的性格是不會走向臨床調劑的。
聯考前夕,當年的我們聽到生命科學系就高潮,梅大也不例外,可是照著落點填志願,放榜時梅大卻上了藥學系,他有點失望卻也只能一頭栽進北醫裡,想著也許可以學著怎麼做點藥出來,這總算是一種科學家的派頭了吧。沒想到其實現行的藥學教育中,還是以臨床為主,其他學門為輔,我們到了大三大四才開始實地操作藥劑學的初階實驗,得到研究所以後才能夠鑽研深入。
所以他大學四年看著藥學卻沒有什麼感應,翻著課本腦子裡還是最喜歡的爵士樂,練團打球練團打球吹小號,四年一下子就過了。
畢業前夕會茫然嗎?我這樣問,我自己是挺茫然的,我大一到大二都在辦活動,大三突然空窗下來才發現自己其實對未來好陌生。梅大也是,他心裡知道要做研究,要唸碩士班,再接著念博士班,這樣一來才可以成為小時候心裡想的科學家。可是他沒想到該怎麼做,該往哪裡去,會在台灣媽?還是會離開到異鄉呢?
梅大帶著一片茫然衝上畢業潮,完全沒心思準備的執照國考想當然而落榜,也不想準備研究所考試,應該說其實根本不想當藥師。於是他申請提早入伍去當大頭兵,新訓在宜蘭六結,接著被選入了國防部示範樂隊小號班。軍旅生活像是旅行樂團一樣,有外賓有總統出現的地方,就會有他還有一起表演的好兄弟,當兵同袍嘛總是會留在男人接下來的人生中,到後來好幾個和他一起到歐洲深造,彼此對後來英國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
退伍以後,他靠著往返南北教音樂和買賣樂器的收入維生,但心裡還是有著點科學魂,過了一陣子又丟了履歷,申請了藥學製劑的工作,卻都沒有結果,只好換方向選擇外銷和業務的工作試試看。這次有回音了,一間醫藥技術發展中心請他去面試。
聊到這邊,我得先為各位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藥學什麼是製劑。
我相信會對梅大的故事有興趣的人,不是藥學生就是將來想念藥學的高中生。目前藥學系分成四年制和六年制的大學學程,以下我列出兩種不同的學分制度。
首先是一般四年制藥學系藥學組的必修課程表,畢業學分高達156學分。
再者則是六年制的要學系臨床藥學組必修課表,必修學分則為206學分。
兩者我都參考北醫公告的學程課程表。
藥學教育首先是從基礎理論開始,帶領高中畢業生進入科學的世界,先鋪一層人體基礎的概論後,再往上堆疊塗抹醫學各種領域的知識,最後綜合一切探討藥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而梅大最有興趣的就是中高年級才會修習的藥劑學。
什麼藥劑學呢?
藥劑學(英語:Pharmaceutics)是一門研究藥物製劑劑型的處方設計、生產工藝、合理應用以及藥物製劑劑型和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除關係的綜合技術科學。試著想像,世界上的新藥開發機構終於找到了一個新成分可以治療,比如說止痛好了,可是這個成分一碰到胃酸就會失效,那麼到底該怎麼辦?要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得以讓人類最快速高效率又沒有致命危險地使用這個藥物?這就是藥劑學登場的時機了,透過藥劑學專家的研究,可以找出各種人體的服藥切入點,並且避開讓藥物失效的阻礙元素。
“他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天真。
因為他想著反正總是需要人把藥做出來,
每天去藥技中心上班又可以摸一大堆儀器,
這遠比小時候的放大鏡要厲害多了。”
梅大最有興趣的就是藥劑學,所以他才會一開始就申請藥學製劑相關的工作,但是這領域不限於藥師才能操作,也有非常多生物化學的人才有興趣,梅大大學四年的藥學系學程中,並沒有得到更深入的藥劑學訓練,履歷可能因此而石沈大海。
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簡稱藥技中心,有製劑研發,天然藥物開發,有醫療器材研發,也有外銷等等的業務人力需求,所以很幸運的梅大面試過後直接被轉任到製劑研發組,這他最想要的領域。他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天真。因為他想著反正總是需要人把藥做出來,每天上班又可以摸一大堆儀器,這遠比小時候的放大鏡要厲害多了。
在藥技中心,梅大認識了藥學生涯中第一個導師,第一位讓他真的覺得做藥學人有意義的mentor那就是楊智強博士。楊智強博士畢業於台大藥學系,之後在榮總林山陽老師的指導下做研究,並且考取公費前往英國倫敦大學要學院攻讀藥劑學(藥物傳遞學)博士。(前身為The School of Pharmacy, University of London ,現在改制成為UCL School of Pharmacy)
楊智強博士當年的導師是Prof. Gregory Gregoriadis,Prof. Gregory Gregoriadis在1970年代是第一個把脂質體作為藥物傳遞系統所使用的時代先鋒,可以說與美國MIT的Robert Langer教授各自在英美為藥劑學與藥物傳遞學開啟了時代新頁,梅大這樣補充。藥物傳遞是藥劑學最主要的核心,怎麼樣以最大效率將藥效傳遞到人類體內。
“在楊博士的指導下,我從頭開始念了三個版本的藥劑學原文課本,
在工作的前兩三個禮拜我記得我念完了兩三百篇美國專利,
並且整理出一份專利地圖,
每個禮拜我都會跟楊博士開開會上上課,
從基礎開始學習藥劑學。
很久以後我到英國唸碩士與博士我才發現,
當年這些指導方始與英國藥劑學研究所的指導方式是一樣的。”
開一扇窗大概不足以形容楊博士對梅大的意義,比較像是手把手地帶著他走上這條不歸路,這樣形容我想梅大應該會笑著同意。梅大第一份工作是武田Lansoprazole口崩錠的逆向工程學名藥開發,Lansoprazole是作用迅速、效果優異的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可以緩解胃腸疾病的不適感,比如說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逆流性食道炎等。
學名藥是什麼呢?學名藥是指原廠藥的專利過期後,其他藥廠可以以同樣成份與製程生產已核准之藥品,其在用途、劑型、安全性、效力、給藥途徑、品質、藥效等各種特性上,都可以與原廠藥完全相同或具有生物相等性。(梅大補充:在美國則是可在專利過期之前已不侵犯原廠藥專利為前提提出學名藥申請,也就是所謂的Paragraph IV Drug Product Applications,一旦通過便可享有180天獨賣期,因而帶來鉅額利潤)
Lansoprazole為白色至淡棕色無臭結晶粉末,約在166°C融化分解。Lansoprazole可完全
溶解於dimethylformamide;可溶於甲醇;略溶於乙醇;微溶於乙基乙酸、二氯甲烷和acetonitrile;極微溶解於醚;幾乎不溶於己烷和水。於曝光下,Lansoprazole應可維持穩定達2個月時間。它在水溶液中降解的速率隨pH值下降而增加。25°C時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於 pH 5.0約為0.5小時,於pH 7.0時約為18小時。
以上這段是摘錄台灣武田藥品公司網站的說明, 各位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就是在這樣精確狹窄的範圍之內,藥劑學扮演重要的角色,梅大某天晚上這樣細細地解釋給我聽。
他詳細地介紹:『製劑學上看這個藥,那真是集結了所有傳統製劑學技術之大成。簡單說,藥物的主體是小微米圓粒,圓粒上從內到外有七層不同功能的包覆,分別是打底幫助藥物黏著的膜衣層、藥物層、藥物保護層、三層不同塑化劑濃度的腸衣層、以及遮味層。包覆好的圓粒又需要與其他賦形劑混合後打錠,錠劑強度要夠但進入腸胃內崩散時間又必須小於30秒,而腸衣性質很脆,要如何壓制而不破損影響藥物釋放與安定性是個困難的挑戰。圓粒與造粒過後的賦形劑流動性也需要一致才能不影響藥物含量的均一性以及製程的穩定性,此外,藥物怕光怕熱怕濕怕塑化劑,並且相當容易降解,配方與製程都需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又得在不侵犯專利的情況下進行開發,可以說是相當的具有挑戰性。』
看完連本科系的我頭都暈了,簡單來說大家就想像比如巧克力工廠想做出不黏手卻又能入口即化的糖球,這其中的奧妙絕非外行人能理解,小小一顆藥錠當中包含更多科學巧思以及多次嘗試的經驗累積。
“絕大多數的藥師總是開口就說學名藥很差,沒技術,很爛。
我必須說,這些藥師對製劑學往往一竅不通,
心裡覺得原廠藥好或是想賣原廠藥物,
一昧貶低其他同業的默默努力不會讓台灣製藥業更好。
事實上,原廠藥的配方技術到底哪裡好?學名藥配方到底哪裡差?
我想還是要能用客觀並且專業的角度去看待較為合適。 ”
逆向工程開發通常是由非原廠商的藥廠針對新研發出的專利藥品進行研究,再慢慢歸納出結果以利自己的公司可以開發出類似藥品,因為不能侵犯對方的專利,所以反而更增添計畫上的難度,這種藥品就是俗稱的學名藥,台灣也有很多名的學名藥藥廠,這些藥廠需要大量的藥劑學人才,除卻理論上的能力以外,更需要的實地操作的技術。梅大透過這一份工作,對固態製劑的基礎理論有很深入的理解,每日也持續實際製作並且進行分析。可以在藥技中心使用Glatt GPCG1流動床(如圖),梅大每天都使用不同的材料透過流動床操作一次膜衣包覆,聽起來似乎枯燥但對他在將來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他也持續做錠劑的製造與檢測和藥物溶離試驗的各種分析,可以算是他在藥劑學生涯上第一次理論地基打底。
但是人生無法不曲折,似乎很有趣的生活中總有波浪。這個時候梅大身邊的人罹癌,他說好像做這些沒意義了也幫不上誰,他的話語雖平淡但是內心的無力感肯定很強,因為他決定離職,離開他的寶貝實驗和研發,離開他的恩師。
為了要能轉換心境,梅大直接脫離藥學領域,轉戰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業界,他跑去賣法拍屋。那時候是2008年,正當著金融海嘯一般業界都愁雲慘霧,但是法拍屋卻逆向欣欣向榮,太多人的低潮讓法拍界缺人缺得不得了。
我拜託梅大跟我說說法拍屋工作的故事,這一塊一般人接觸不到,更別說會專職在裡面打拚。他只搖搖頭,或者是搖搖手指,在螢幕後面的他我看不到。他說這別說,等等變消坡塊。
總之他在法拍屋界認識了人性,有了新的體悟,隨著親人的病況好轉,他也轉念想回來當正常的上班族。這次不同於以往的青澀畢業生,他的履歷頗受青睞,一下三間大公司提供面試的機會包括第一三共和鹽野義藥廠,可能法拍屋業界的訓練有差吧,面試隔天就被日商鹽野義錄取擔任醫療業務代表,也就是大家俗稱的Propa。但就在接到錄取通知當下,新竹聯亞生技打電話來請梅大去面試製劑研發,他心裡想當作郊遊去新竹走走也好,就出發前往新竹湖口工業園區。
當時聯亞生技有兩個廠房,分別是當年的瑞士羅氏大藥廠(Roche)以及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在台灣建置的廠房,梅大去的是羅氏大藥廠的廠房,這一去不得了,廠房裡面有一個空中走道,梅大參觀的時候可以直接看到底下生產線。看著各種機台與忙碌的現場工作人員,梅大心裡很興奮吧,可以看到這麼多大型機台應該是他的夢想。
雖然研發薪水不如業務代表,梅大卻選擇了去新竹做製劑研發。
梅大的工作除了學名藥開發以外還接觸保健食品開發,讓他開始得以接觸到物料的成本計算與報價等等資訊,這麼一來研發不再只是科學上的興趣,也必須考量到物料與生產成本等,這樣子的挑戰讓他覺得更有趣了。
“我想我的工作表現還可以,林博士替我提了幾次加薪,
不過也就過了一次,之後都被HR擋下來,理由無他,
只因為我是研發團隊(製劑與生物藥研發人數印象中有超過60人)
裡面唯一沒有唸過研究所的。
好吧,我想。那就唸吧,至少我現在知道我想念什麼。”
在主管林盈谷博士的支持之下梅大申請了北醫藥劑所並且以第二名錄取了,同時間也嘗試考了雅思(IELTs),梅大謙虛地說可能常常需要在國外的爵士樂論壇上看文章,所以一考分數也挺不錯,拜託林盈谷博士、許明照教授、以及楊智強博士幫忙推薦,又申請了當年恩師楊智強博士畢業的倫敦大學要學院藥劑學碩士班,希望能追隨Prof. Kostas Kostarelos做藥物傳遞學的研究,他草擬了research proposal,再請林博士幫他修改。他自己說出乎意料,但是我覺得他實至名歸,最後他成為該校史上Master of Research第一位學生。出國前他辭掉工作認真的唸了幾個禮拜,暑假時考了國考,九月出發去倫敦,十月份的時候梅媽媽通知梅大國考通過了。他說『我心想,老天這樣安排大概自有深意吧。』
碩士班是梅大藥劑學研究的第一站,經過之前藥技中心的理論打底後,碩士班的題目是熱感應型liposome,是將金、銀、鐵等金屬奈米粒子裝載在脂雙層當中,再裝載抗癌藥物doxorubicin,試圖裡用複合材料組合來調控藥物釋放的實驗。他說他一週六天一天十二小時在實驗室裡工作,沒日沒夜地做研究。第一週就先唸了六十篇論文,第二週又再加看兩本大頭書,要不是當年在藥技中心的訓練,根本沒辦法馬上適應。
研究是很寂寞又很辛苦的事,像是沒有終點的路跑賽,到底這個題目對不對,這個方向適不適合,這個結果正確度有多高?這些都是研究學者心理最大的疑問,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得到具體的成果和成就感,教授或者外界給予的壓力也非常人能夠想像,這是一條寂寞的辛苦的道路。
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梅大在2011年順利畢業,也是第一個MRes文憑下拿distinction畢業的學生。碩士還沒畢業前,梅大嘗試應徵了英國AstraZeneca在曼徹斯特附近的劑型研發職缺。
面試過程總長約半年,分別是兩輪的基礎電話訪談,著要是HR考核背景和英文口語能力,再來是又兩輪的專業技術電話訪談,分別由兩位不同劑型的開發主管在電話中就藥物劑型開發的問題進行口試。
電話面試都通過以後才能到研發中心進行面對面口試。現場口試是以團隊分組方式進行的,透過和其他面試者同時合作又競爭的考驗以達到主管公佈的任務。第一關就是對全公司RD成員進行技術簡報,並且接受提問挑戰。接著還有許多和團隊合作的議題考試,最後是心理分析的面試和個別技術性口試,中午吃飯時順便考核社交能力。
到這一輪時,已經只剩下英國白人了,梅大肯定很顯眼,他還趁機參觀了研發實驗室和廠區,這廠區就是大名鼎鼎的耐適恩的生產基地。很可惜雖然闖到最後一關了,只差那麼一點點,梅大還是沒有被錄取。
”留學生活真的很苦,我想這些心酸只有當時的我們能懂,
也真心覺得有去當兵認識這些朋友很值得。“
國外留學生的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梅大聊到以前當兵的樂隊同袍有四位和他一樣都到歐洲唸書,他剛到倫敦那天也是鼓手來接他,教他怎麼搭火車搭公車搭地鐵,教會他所有在倫敦生活最重要的事情。他說他現在知道怎麼樣不用電鍋也可以煮白飯了,這一年他還去荷蘭跟法國找朋友,又毛遂自薦去了Utrecht藥劑所找Prof. Gert Storm跟Chrit Moonen面試。他說『Prof. Gert Storm一人的實驗室就比倫敦大學藥學院藥劑所樓面夾起來還大』這是歐陸藥學院的規模和實力,梅大也順利拿到一個荷蘭藥廠資助的四年博士班獎學金,主要做liposome劑型與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的研究,不過後來和教授討論以後還是留下來在倫敦工作,2011年梅大簽下了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研究助理賣身契,展開他在倫敦的工作生涯,繼續做用熱感應型liposome包覆病毒做基因傳遞的研究。
同時間梅大開始為博士班申請鋪路,他拿到以下幾項獎學金:
生醫材料與奈米醫學的兩個歐盟Erasmus雙博士學程獎學金
法國波爾多與加拿大的雙學位獎學金
西班牙語法國的雙學位獎學金
加拿大的化學工程博士獎學金
英國在UCL教授的支持之下AstraZeneca願意提供博士獎學金和提供薪水
我想他是想留在英國的,可是阿斯特捷利康提供的獎學金只有英國本國人的金額,國際學生的學費可高多了,梅大還必須要再申請補助獎學金,可惜這一份補助獎學金花落別人家,他只好放棄在英國讀博士,獎學金自然也易主了。梅大最後決定前往法國和加拿大就讀博士班,在等待開學的時候,他溜回台灣打工賣藥,也算是唯一一次在藥學生涯中擔任藥師這份工作了。在藥妝店打工的時候學會很多以前不曾接觸的東西,也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他說他挺會賣的,至少他現在理解每一支電動牙刷刷頭的差別了。
開心的梅大沒想到另一波轉折正在等著他,但是該說是好還是壞呢?
當他要出發到法國時,法國的研究經費因故大為縮減,他的獎學金費也短缺,當下根本來不及反應,其他的獎學金都已經放棄了,只能留在台灣。
我想他應該是是氣到發抖吧,前面為了這些獎學金這麼努力,也得到非常不錯的成果,卻因為大環境而無法成行。接下來一年他只好重整心情再度開啟履歷申請了新工作,第一份面試是BASF的藥物賦形劑sales supervisor,第二份面試是竹南科學園區的美商Impax Labs做製劑開發。後來她選擇到了竹南Impax Labs工作,同一年他繼續努力申請,他一樣拿到跟前一年一樣所有的獎學金,而這一次他最終拿到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醫類組一整年唯一一個的國際學生全額博士獎學金,2013年十月,他再度回到熟悉的英國倫敦繼續攻讀藥物傳遞學。
所以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嗎?
不,我想是梅大的堅韌的個性才讓他能在這一年繼續努力,這半年我和梅大閒聊時,他時不時會顯現對生活困境一種平淡的體悟,好像老頭子似地拍拍我告訴我別在意這些挫折,有時差沒辦法你一句我一句,但是文字組合傳遞出的東西卻很溫柔,這也許是他能夠持續努力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經歷過風浪所堆砌起來的力量。
此刻距離博士班口試大概還有一年的時間,
能不能畢業說實話真不知道,畢業後要去哪裡,坦白說也不知道。
畢業十年了,不知不覺已經到了當同學都成家立業,
天天臉書都被小孩照片洗版的年紀,人生的下一步卻是充滿未知。
值得嗎,這條路?我真沒有答案。
很多事情也許很後悔,但人生也沒有再來一次這選項。
梅大博士班的題目是奈米材料石墨烯,準確來說是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透過化學修飾後跟小分子合成,藉此來探究氧化石墨烯與血腦障蔽(Blood-Brain Barrier)之間的交互作用。前陣子有件令人興奮的事,他用電子顯微鏡攝影拍攝graphene oxide跟細菌的照片拿下了2016年英國的Wellcome Image Award,照片同時也在倫敦科學博物館以及其他20間博物館展出。英國BBC報導則說這是英國年度最佳20科學照片,系列報導也登上了英國財金時報(https://next.ft.com/content/eee1589e-e00c-11e5-b072-006d8d362ba3)。
博士班還剩一年畢業,我問梅大接下來的計劃,他說先畢業,畢業最重要,以後的事情誰都說不準。最近他到了瑞士參加研討會,這是他第一次在國際性研討會上演講,除了演講,他還四處看看,找了時間坐在蘇黎世湖畔放空或是在Basel萊茵河畔看大家玩水,這樣就很療癒了,他這樣說,大家應該找時間讓自己放鬆一下。
至於看到這裡對藥劑學有興趣的學弟妹,梅大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位他很崇拜的學者MIT的Robert Langer教授。Robert Langer教授是一位工程師,當他畢業時大家都進入石油業界賺大錢,他卻選擇去醫院做博士後研究員,以醫師或者其他醫療人員想不到的切入點解決很多醫學上的需要與問題。如何結合理論和方法是他的長才,比如說藥物控釋(controlled release)就是Langer教授的發明,但是在當年他提出用聚合物(polymer)來做藥物控釋的時候,他連論文投稿都備受挫折,因為所有人都告訴他這不可能。然而直到目前為止,Robert Langer教授發表了超過1175篇論文。他還擁有超過800個專 利。這些專利授權給了超過250個製藥、化學、生物技術和醫學儀器公司。蘭格教授是迄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工程學家。在文末有分享Robert Langer教授的人生故事影片,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世界會不會因為我的努力而變好就真的不 敢多想了。
念得越多就會認識越多厲害的人,
看著這些有名的科學家在改變世界就覺得深深羨慕,
我不覺得我能做到這樣,
但如果能看懂他們在做什麼,
在他們的發明之上再多做一點努力,也算是對這個世界盡力了。”
這次跟梅大聊到這個計畫,他馬上答應而且用最快速度寫了篇小回顧給我,基本說起來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掛共同作者。因為他一直覺得很可惜藥學生接觸藥劑學的機會太少,看了我的初稿以後又準備了非常多的參考資料和延伸閱讀文章給我,他說真的聽他講講以後,學弟妹們沒興趣是不可能的。
新藥開發或者生科創業的領域大概分為兩種,可以比喻成MBA的創業或者PhD的創業類型,MBA類型的創業者主要以商業模式開發,在意的是營收和發展廣度,而像梅大這種則是PhD類型的的開發者。他在意的不只是商業獲利,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發明出對世界有意義的科學新技術,真的發明了又怎麼樣能將其具體產量化,這之中的過程需要的不是幾年而是幾十年。就像前面說的,研究是條漫長寂寞的道路,不過梅大說如果工作就是自己熱情的所在,那麼每天上班的時候應該是血脈賁張熱血沸騰才對,他覺得很幸福吧,因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這些前輩的帶領之下繼續奉獻自己的心力。
做製劑研究一開始賺得錢遠比藥廠業務代表少得多,也沒有什麼獎金,能夠繼續奮鬥下去靠的是一顆愛科學的心。梅大說做自己快樂的工作,不要想著別人怎麼看你。這句話聽起來好簡單,但是大家都知道很難。同樣都是三十歲前段,其他人已經成家立業或者事業穩定,如果你突然想要轉換跑道或者再起爐灶燒燒不同的夢想,壓力肯定排山倒海而來。但是該怎麼樣去評斷人生的勝利或者失敗呢,人生的完成事項難道也只能照固定的規矩來嗎?
請照自己的規矩來,當然不是空口說白話一昧做夢,可以邊走邊看,但是找到夢想以後可以像梅大一樣穩紮穩打地扣滿環節向前衝,越挫越勇。明年就是梅博士了,謝謝他跟我們分享這段學生時期的故事。
前幾天我也請示北醫老師們的想法,教授們建議可以在大學時代多多接觸不同課題,如果有機會的話盡量接觸一些業界實際操作面的資訊,這麼一來可以更深入研究課堂上的內容,也能在四年到六年間思考清楚未來的走向。藥學系畢業後我們並不只是藥師,在各種領域都可以勝任,每一堂課都是有可能是一場夢想的開端,放開心胸就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目標。
那天梅大說想到一件事情,大學時我們上課做了鳳梨酥,據他說我們小組在籃球場邊截住他逼他吃下去,酥皮的口感很怪,但是他的個性就是善良,也只好癟著嘴說內餡挺好的。我們一聽臉都垮了,內餡是跟廠商訂的直接送來使用,我們整堂課搗鼓的也就是酥皮罷了。這次和他聊這十年來發生的事,我聽得很敬仰,他講得很謙虛,他說『哪天如果真的累了回台灣,其實我應該還蠻會賣痠痛貼布跟衛生紙的,到時再請各位學長姐學弟妹幫忙賞口飯吃吧。』
我想立志人生不想要乏善可陳的梅準博士鐵定不需擔心,請繼續在藥劑學領域努力,藥布交給我賣就好了。
後記
現在梅大讓我崇拜極了
跟他斷斷續續地聊我想最受到幫助的其實是我
以往總是困在臨床思維的我從沒想過藥劑學原來這麼迷人
我是個思慮晚熟的人
這次開廣了心胸去接受不同的想法
很可惜當年做學生的時候沒有這樣的機會
梅大說如果這篇全由他來寫
他只想寫藥劑學有多棒多美好
似乎整顆心都獻給科學
這樣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也謝謝梅大不嫌棄陪我一起寫出這篇文章
他現在終於可以專心玩PokemonGo了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以下資料全部由梅大提供,他說這些都看完大概可以刺激不少藥劑魂熱烈沸騰。
我一一細讀過後,節錄部分內容於連結底下,望能便利各位選擇。
- 台大藥學校友許中強博士 (台大藥學15屆, 美國Impax Labs, NASDAQ: IPXL以及台灣益邦製藥創辦人)專訪
創業伊始,許中強和蕭俊雄原選擇新藥開發,來考量資金因素,決定先從學名藥做起。許中強說,學名藥市場年約兩百億美元,成本低但競爭激烈,過去十年到十五年很賺錢,尤其美國在1984年通過一項新法案Hatch-Waxman Act(HWA),即學名藥既然成分處方與原廠藥相同,即不必再重複同一項臨床實驗,只要證明其生體可用率及生物相等性試驗通過即可,藥廠便可以迅速通過藥品查驗登記:且首家獲得簡易新藥申請(ANDA)上市許可的學名藥廠還可以享有半年市場專屬保障。此後,學名藥廠得以迅速發展,同時也為學名藥的市場帶來一片曙光。
2. 台大藥學13屆校友許照惠博士,IVAX創辦人專訪
「從彰化小鎮,到150億身價全球藥界女 王─騾子拚勁,不信做不到!」商業周刊 2006/11/23 992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16939
當年許照惠隻身赴美求學、結婚、而後創業,最窮困時,她與先生的戶頭內只有三百美元。但二○○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她一手創辦扶植的公司IVAX,以七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四十億元)被以色列藥廠Teva高價收購,兩家公司合併後成為全球第一大學名藥廠,市值達二百四十億美元,近新台幣八千億元。這宗天價購併案,比過去六年學名藥界排名前五大購併案的金額總和還多,身為創辦人與副董事長的她,身價也因此暴漲。
3. 洪基隆博士與台灣微脂體
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4/16861
在任何領域,小公司出頭都極其難,在醫藥界就更難。因為研製新藥的成功率只有五千分之一,平均為時要十年。那些大藥廠動則千萬美元投資研發,白手起家的小企業根本無法望其項背。但這位在美國加大舊金山分校研究「微脂體」長達二十多年的洪基隆先生,1997年回台灣跟親朋集資100萬美元,創辦了台微體,隨後創造了驚奇,它體現在兩組數字上:一是在僅僅十多年的時間裡,公司增值100倍,兩年前上市,現公司資金已達一億美元;二是台微體的產品得到美日及歐洲等大製藥公司簽約,成為知名藥廠的熱門合作夥伴。洪基隆的「台微體」憑甚麼能在群雄逐鹿中,爭得一片天地?這主要歸功於洪基隆的研究發明:他通過研製出極為微型的「小奈米膜」而摸向成功。甚麼叫「奈米」?它是一種長度單位。有多長?一根頭髮直徑是3至5萬奈米。洪基隆研製出80~100奈米的微小薄膜,用它包裹藥物,可在血管中進入癌瘤所在之處,由此殺死癌細胞,治病救人。
為甚麼這種微小薄膜包裹的藥物對癌症更有殺傷力呢?因為癌腫瘤導致血管增生(變形),狹窄到只有400~500奈米的縫隙。以往的藥物體積達不到洪基隆的「微脂體」那麼小,無法進入那些狹窄血管處,所以無法殺死那裡的癌細胞。
4. 台大藥學18屆校友陳志明博士:搶佔180天的獨家 (US Paragraph IV簡介)
http://www.twipharma.com/upload/20140801.pdf
Teva 是陳志明的目標,台灣安成專注在 P4 製造,陳志明希望打造一個台灣品牌,也能像全球最大的學名藥廠 Teva 一樣走向世界!2004 年,陳志明回台創立台灣安成,並在 2009 年找來曾在創投投資全球生技產業十餘年,現任安成藥業總經理的陳志光,共同為台灣品牌叩關美國 FDA 努力。2010 年台、美分家後,安成成為一個獨立的台灣製藥公司。
安成為國內專注於美國 Paragraph IV 學名藥的醫藥研發製造商(以下簡稱 P4),如何與在國際間已經擁有堅強實力的 Teva、Sandoz 相抗衡?
(羅西補充:這篇比較偏向藥廠獲利分析,對於藥廠收益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5. 楊智強博士:「流動床造粒技術在藥品製劑的應用」
http://www.twiche.org.tw/ezfiles/0/1000/attach/47/pta_423_6975503_28916.pdf
這篇主要是楊博士整理數十年以來流動床造粒技術的發展,對藥劑學實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藏。
6. 他們如何找到人生的機會?
台大藥學系整理傑出校友許中強博士,許照惠博士和陳志明博士人生創業的故事。
7. 北醫藥學校友趙宇天博士:
用下圍棋思維 布局未來五年
http://www.gallop.com.tw/news_doc/story476.htm
趙宇天自言,華生製藥剛上市時,不到新台幣二十億元的營收數字,其實不能算大廠,能夠在十三年後(一九九三年至二○○六年)成長將近三十倍,是因為「任何一個五年布局,都幾乎照著我們原先規畫的進行,中途或許有些偏離,但大方向從來沒有錯過,就像指北針永遠朝著北極方向。」
比較兩家台灣人背景的學名藥廠,趙宇天雖然在前十年的發展不若Ivax的許照惠,規模差距很大,然而,他專攻的利基型市場,由於競爭者少也享有高利潤,因此逐步累積獲利,讓他後來得以蓄積能量大舉購併。 藉由購併,二○○六年華生製藥年營收已逼近二十億美元,拉近與Ivax的差距。
參考資料 推薦影片
- 認識台灣微脂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oWCQAPUEI
- 認識益邦製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UlgKfe24c
- 聯亞生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g77vPKBgA
- 認識藥技中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hnx04xWS4
- Scientist you must know : Robert Langer https://vimeo.com/104137880